![molecular formula C13H25N3O2 B10838219 (2S)-aminobutyryl-L-proline n-butylamide](/img/structure/B10838219.png)
(2S)-aminobutyryl-L-proline n-butylamide
- 点击 快速询问 获取最新报价。
- 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高质量产品,您可以更专注于研究。
描述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工业等各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该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结构而闻名,该结构包括一个氨基丁酰基和一个与正丁酰胺链连接的脯氨酸部分。
准备方法
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的合成通常涉及将(2S)-氨基丁酸与L-脯氨酸偶联,然后引入正丁酰胺基。反应条件通常包括使用偶联试剂,如EDC(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和HOBt(1-羟基苯并三唑),以促进酰胺键的形成。 反应通常在二氯甲烷或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中于惰性气氛下进行,以防止氧化 .
工业生产方法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的工业生产可能涉及使用自动肽合成仪进行大规模合成。这些机器可以在受控条件下有效地偶联氨基酸和其他构建块,确保高产率和纯度。 最终产物通常使用诸如高效液相色谱 (HPLC) 等技术进行纯化以去除任何杂质 .
化学反应分析
反应类型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可以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包括:
氧化: 该化合物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氧化。
还原: 还原反应可以使用硼氢化钠或氢化锂铝等还原剂进行。
常用试剂和条件
氧化: 水性介质中的过氧化氢或酸性介质中的高锰酸钾。
还原: 甲醇中的硼氢化钠或乙醚中的氢化锂铝。
取代: 胺或硫醇等亲核试剂,在三乙胺等碱的存在下.
主要产物
氧化: 形成羧酸或酮。
还原: 形成伯胺或仲胺。
取代: 形成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新酰胺衍生物.
科学研究应用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具有多种科学研究应用:
化学: 用作合成复杂肽和肽模拟物的构建块。
生物学: 研究其在调节酶活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潜在作用。
医学: 研究其潜在的治疗效果,包括酶抑制和受体调节。
作用机制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的作用机制与其与特定分子靶标(如酶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主要靶标之一是三肽酰基肽酶 II (TPP2),这是一种参与蛋白质降解的酶。该化合物通过与活性位点结合抑制 TPP2,阻止该酶切割肽键。 这种抑制会导致各种下游效应,包括调节细胞过程和信号通路 .
相似化合物的比较
类似化合物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戊酰胺: 与正丁酰胺基相比具有戊酰胺基的类似结构。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己酰胺: 与正丁酰胺基相比具有己酰胺基的类似结构.
独特性
(2S)-氨基丁酰-L-脯氨酸正丁酰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独特地结合了氨基丁酰基和与正丁酰胺链连接的脯氨酸部分。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能够以高亲和力和选择性与特定分子靶标(如 TPP2)相互作用。 该化合物调节酶活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能力使其成为科学研究和潜在治疗应用的有价值工具 .
属性
分子式 |
C13H25N3O2 |
---|---|
分子量 |
255.36 g/mol |
IUPAC 名称 |
(2S)-1-[(2S)-2-aminobutanoyl]-N-butylpyrrolidine-2-carboxamide |
InChI |
InChI=1S/C13H25N3O2/c1-3-5-8-15-12(17)11-7-6-9-16(11)13(18)10(14)4-2/h10-11H,3-9,14H2,1-2H3,(H,15,17)/t10-,11-/m0/s1 |
InChI 键 |
ZUFOHXXZTMOECH-QWRGUYRKSA-N |
手性 SMILES |
CCCCNC(=O)[C@@H]1CCCN1C(=O)[C@H](CC)N |
规范 SMILES |
CCCCNC(=O)C1CCCN1C(=O)C(CC)N |
产品来源 |
United States |
体外研究产品的免责声明和信息
请注意,BenchChem 上展示的所有文章和产品信息仅供信息参考。 BenchChem 上可购买的产品专为体外研究设计,这些研究在生物体外进行。体外研究,源自拉丁语 "in glass",涉及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使用细胞或组织进行的实验。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些产品没有被归类为药物或药品,他们没有得到 FDA 的批准,用于预防、治疗或治愈任何医疗状况、疾病或疾病。我们必须强调,将这些产品以任何形式引入人类或动物的身体都是法律严格禁止的。遵守这些指南对确保研究和实验的法律和道德标准的符合性至关重要。